時間:2015.7.4
地點:柳波孩子幼兒園旁的公園,CA
學者簡介:
Sonja Lyubomirsky1994年於史丹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目前任教於加州大學河岸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主要研究主題以人類的幸福為主,研究方向包括:
1. 是甚麼讓人們幸福?
2. 幸福是好事嗎?
3. 人們要如何學習過著更幸福圓滿的生活,以及為什麼可以?
著作《The How of Happiness》在台灣有翻譯本《這一生的幸福計畫》
於2013年另外出版《The myths of Happiness》,尚未有中文翻譯版本。
Q:在您推廣正向心理學時,是否有遇到任何挑戰或者令你難忘的經驗?
A:最美好的經驗和遭遇到的困難
在《這一生的幸福計畫》出版前,身邊有許多人敦促我趕快發行這本書,但我當時拒絕了,因為尚有許多研究與內容仍未完成。
目前在正向心理學的領域,並沒有太多相關的著作出現,因為要出版一本有科學論據的書並不是那麼容易。但在十五年後,我確實地一步一腳印把研究完成了,我終於準備好將這本書獻給社會。不過,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不少讀者寫電子郵件回覆感謝這本書所給予的幫助:像是有位社工師讀了我的書以後,並將正向心理學的技巧運用在他自己開設的工作坊上,成效良好;甚至連我身為科學家的同事都認為這本書對他們的生活起了很大的作用,這聽起來很棒,不是嗎?
挑戰:許多人誤解正向心理學並不是一門真正的科學,加上媒體常有不去閱讀原著的糟糕習慣,因此報導總有刊登出錯誤訊息的紕漏,使得讀者們對這門新興學問的錯誤解讀。即使很多人不斷地批評正向心理學,但我想任何人都有被批評的可能,這也是很正常的現象,所以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更努力把心理學家該做的事情做好。
另外一個最大的挑戰在於,許多心理治療師將研究者仍未完備的結果直接應用在治療上,因為病患們總是希望能立即取得更多的治療方式,以便於他們更快恢復。但事實上,研究結果可信度仍需要更多的其他研究去支持,因此如何避免這種現象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Q:行善是為了幫助他人 但書中提到說行善是為了讓自己快樂,這樣還是利他行為嗎?
A:
這必須討論到利他的定義,利他應該是無目的性的對他人有所助益。因此我為了得到快樂而產生利他行為,卻不管自己到底是否真正幫助到別人,這並不是利他。不過呢,如果你想以哲學角度討論這問題,像是為了不產生罪惡感而去拯救他人性命,或許這仍算是利他。
利他行為的確會使我們自己快樂,也可能同時確實幫助到他人所以也因此而快樂,不過我希望人們都還是能為了以幫助他人為前提而產生利他行為。
所以,這問題的副作用在於可能會有個道德瑕疵,但幫助他人讓自己快樂是不變的事實。
Q:您想跟心理系/正心中心的同學說的話
A:第一,我想每個人都必須要有人生的目標,並且思考未來的五年、十年應該如何規劃。當然也別忘了努力工作、努力生活。
我的其中一個研究成果顯示,越高興的人,通常也會有更好的人際關係、會更容易被鼓舞、會更健康、更樂觀、面試時也會更有信心。這些事情所產生的結果也會讓我們更快樂,因此產生一個快樂的正循環。
第二,請努力鍛鍊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它將幫助我們給予自己人生更多選擇的權利,即便壞事發生,但我們可以在努力解決它之餘抱持著樂觀的角度看待結果。
最後,人際關係非常重要,因為它攸關於是否能擁有支持我們的朋友,是我們快樂的關鍵。